重庆经开区领导调研迎龙湖湿地公园建设
经济开发区
所属地区:重庆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在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背景下,重庆经开区主要领导近日带队调研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重点围绕工作机制优化、配套设施升级和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展开部署。此次调研强调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生态价值转化,为打造城市绿色经济新标杆提供支撑。
一、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 破解建设堵点
调研指出,当前湿地公园建设需建立“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责任体系,明确生态环境、城建、文旅等部门的联动职责。近年来,重庆经开区已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矛盾,例如在2023年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同步完成周边道路管网改造。下一步将推行“项目清单化、任务节点化”管理模式,确保湿地科普区、生态体验区等核心板块按期投用。
二、对标国际标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针对游客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规划新增智慧导览系统、无障碍通道等30余项便民设施,参照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升级监测站点。2024年启动的环湖慢行系统建设,将串联现有观景平台与在建研学基地,形成15公里生态廊道。相关方案显示,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已纳入市级财政专项预算,预计第三季度完成招标。
三、创新“生态+产业”招商模式
依托湿地生态资源禀赋,重点引进低碳科技、文化创意等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重庆经开区近期发布的投资指南显示,已预留200亩产业用地用于生态型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对入驻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与环评绿色通道政策。2023年签约的某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项目,即为“以商招商”的成功案例,带动上下游企业落户。
四、构建长效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机制
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基金,要求商业开发项目按比例反哺保护经费。2022年修订的《重庆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新建项目须通过湿地影响评估。未来将通过卫星遥感与人工巡查结合的方式,对公园范围内水质、植被等指标实施动态监测,确保开发强度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
此次调研为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明确了实施路径,重庆经开区将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化手段双轮驱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