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前三季度营收增幅跃居全国前列
制造业
经济发展
所属地区:重庆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与国内需求收缩双重压力下,重庆工业战线展现强劲韧性,通过系统性招商引资与结构优化,实现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连续跃升。前三季度,全市该指标同比增长显著领先全国水平,排名从年初的中游位置逐季攀升至全国第四位,展现出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调整与创新驱动的积极成效。
一、工业增长位次稳步跃升彰显发展韧性
前三季度,重庆规模工业在复杂环境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较同期全国平均增幅高出逾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该指标增长动能呈现持续增强态势:排名从年初的第18位,经年中提升至第5位,并于季度末跃居全国第4位。这一进阶路径清晰反映了区域工业抗压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尤其在国际供应链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重庆工业的稳定增长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增长“稳定器”
支撑增长的深层动力源于“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优化。在汽车制造领域,本地车企加速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带动核心配套产业链能级提升。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五成,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电子产业则通过补链强链重塑优势,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占比显著增加。此外,装备制造业在风电装备、工业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取得突破,形成与传统支柱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特征,多个百亿级项目进入产能释放期。
三、创新赋能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技术改造投资成为工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明显高于固定投资平均水平,智能化改造覆盖率突破关键节点。龙头企业普遍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贯通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与供应链协同全流程。在政策端,“技改专项贷”等金融工具精准支持中小制造企业更新数控机床、传感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创新平台建设同步提速,新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车规级芯片、轻量化材料等共性技术研发进入产业化阶段。
四、区域协同深化释放工业协同效应
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产业链跨区域整合。成渝地区联合发布重点产业图谱,共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前9个月两地产业链配套率较建设初期提升近20个百分点。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撑下,面向东盟市场的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装备出口额同比增长逾四成,中欧班列(成渝)运载的笔电等产品占全国开行总量三成以上。重点园区平台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通,两江新区试点“链长+链主”双驱动机制,长寿经开区推行能效标杆管理,涪陵高新区建立跨部门技术攻关联合体。
五、机制创新构筑可持续生态支撑
政策工具箱的系统集成产生显著效能。通过整合国土规划与产业布局,实施“标准地出让2.0”,项目落地周期平均压缩三成以上。建立能耗动态平衡机制,腾挪出的指标优先保障高技术制造业项目用能需求。税务部门精准推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前八月制造业企业税费减免同比增长超35%。人才供给方面,实施“工程师贯通培养计划”,在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领域定向输送高级技能人才。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覆盖企业达1.7万家,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数量创历史新高。
当前重庆工业体系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抗风险能力,依托开放通道优势拓展市场空间,运用数字技术重构生产范式,其发展路径为内陆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实践参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庆将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征程中塑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