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增5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助力产业创新
制造业
所属地区:重庆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重庆市通过培育重点实验室平台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联动。2016年,重庆市新认定5家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覆盖新材料、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旨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此次认定的实验室包括智能仪器仪表、玻璃纤维研发、微纤维复合材料、智能终端质量评价及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五大方向。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建设的智能仪器仪表实验室,将提升工业自动化领域精密测量技术;重庆国际复合材料主导的玻璃纤维实验室,专注于高性能材料应用研发;再升科技承担的微纤维实验室,致力于空气过滤、节能环保材料创新。这些平台均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凸显重庆市“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二、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
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为目标。例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实验室,将针对电池管理、电机效率等新能源汽车核心痛点展开研究;重庆电信研究院的智能终端实验室则聚焦通信设备可靠性测试标准制定。通过整合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资源,实验室平台有望在3-5年内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三、构建创新生态服务体系
重庆市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根据规划,新认定的实验室需每年完成至少2项技术转移项目,并培养50名以上专业研发人才。以重庆再升科技为例,其微纤维材料实验室已与多家环保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预计带动下游产业新增产值。这种“平台+项目+人才”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部重要工业基地,重庆市近年来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2015年首批认定的4家实验室已在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产出显著效益。此次新增平台将进一步补强重庆在高端制造、绿色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科技动能。数据显示,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逐年提升,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五、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机制
重庆市鼓励实验室开展跨区域合作,目前已与多个省市建立技术共享通道。例如,智能仪器仪表实验室正参与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电动汽车实验室与长三角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快充技术。这种开放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更增强了重庆在全国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功能,为招商引资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