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盛经开区加速四大产业集群建设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推动煤电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数据显示,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显著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一、煤电化产业绿色转型提速 万盛经开区依托资源禀赋,重点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神华国能重庆电厂266MW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采用国际领先技术,机组热效率提升至45%以上;南桐矿业2300MW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实现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年减排固体废弃物超百万吨。两大项目投产后将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并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稳定电力支撑。 二、新材料产业链条持续完善 耀皮玻璃一期项目采用全氧燃烧工艺,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福耀配件年产300万套高端汽车玻璃生产线集成智能化切割技术,填补西南市场空白。中色永磁新材料项目聚焦稀土永磁材料研发,博奥镁合金制品项目突破轻量化材料关键技术,7个在建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形成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三、装备制造集群规模初显 佳劲机车产业园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吸引15家摩托车产业链企业入驻,涵盖发动机总成、车架焊接等核心环节。园区配套建设省级检测中心,推动产品认证周期缩短30%,助力重庆"汽摩之都"品牌升级。 四、生物医药创新能级跃升 多普泰制药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其GMP技改项目引入连续流反应器等设备,产能提升200%。经开区同步建设生物医药孵化平台,引进6个在研一类新药项目,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协同发展格局。 2023年,万盛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6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40%,四大主导产业贡献率达78%。通过建立"链长制"服务机制,实施专项政策20余项,经开区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渝南黔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025-08-15
-
万盛经开区教育局举办“同在蓝天下”农民工子女关爱活动
重庆万盛经开区在推进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始终注重民生服务与社会和谐,为让农民工子女在区域发展中感受温暖,近日,区教育局牵头举办“同在蓝天下·情系农民工子女”联谊会,通过丰富互动为孩子们送去关爱,助力营造包容友爱的发展环境。 一、活动背景:聚焦民生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推进,重庆万盛经开区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成长成为区域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区教育局立足“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服务理念,将关爱农民工子女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具体举措,通过举办联谊会搭建情感交流平台,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社会温暖。 二、活动现场:多彩互动,传递温馨关怀 联谊活动现场布置温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参与各项环节。活动中,孩子们品尝着新鲜的水果,脸上洋溢着笑容;随后观看了由新华小学师生共同编排的文艺表演,歌舞、小品、乐器演奏等节目精彩纷呈,赢得阵阵掌声;在游戏环节,抢凳子、动作接龙、击鼓传花等互动游戏让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在欢笑中增进友谊,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参与,拉近了彼此距离,整个现场充满温馨和谐的氛围。 三、长效机制:多方联动,筑牢关爱网络 此次联谊会是重庆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区教育局围绕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出台多项举措:优化入学政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加强资源倾斜,在学校设立“关爱驿站”,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联动社会组织与爱心企业,为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用品资助、课后托管服务等,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的多元关爱体系。 四、社会意义:凝聚合力,助力区域发展 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区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重庆万盛经开区教育局通过此类活动,不仅让农民工子女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更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更具吸引力的人文环境。下一步,区教育局将持续深化关爱行动,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让每一名农民工子女都能在蓝天下茁壮成长,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民生动力。
2025-08-15
-
万盛加速建设商业新地标 大型商场入驻推动区域消费升级
近日,万盛宏恩财富广场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作为当地招商引资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8.1亿元,选址万东北路与塔山路交叉口,占地面积约4.1万平方米。项目定位为集购物、餐饮、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万盛新的商业副中心,目前平场工程已完成80%,建设进度按计划稳步推进。 一、项目定位与区域发展战略 宏恩财富广场是万盛优化商业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能级的关键项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万盛现有商业设施逐渐呈现规模不足、业态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该项目的落地,旨在构建“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商业发展格局,通过打造多功能商业综合体,填补区域大型商业空白,助力万盛建设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业中心。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其规划始终紧扣“以商促城、以城兴产”理念,致力于引入先进商业运营模式,推动区域商业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 二、建设进展与工程推进情况 项目自启动以来,建设单位严格遵循“安全第 一、质量为本”原则,科学制定施工计划。目前,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机械有序作业,进行斜坡平整、土石方清理等基础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量约10万立方米,平场工程已完成总量的80%。为保障工程进度,施工方优化资源配置,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时监控施工环节,同时强化现场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下一步,项目将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建设团队将持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确保各项任务按既定节点推进。 三、功能布局与商业资源整合 宏恩财富广场在规划设计上注重业态融合与体验升级,合理划分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分区。其中,商业板块将重点引进大型连锁商场,同步布局特色餐饮街区、亲子娱乐中心、精品零售店铺等多元业态,打造“一站式”消费场景。项目还规划建设高端住宅配套,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便利需求。通过整合优质商业资源,项目将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优化区域商业品牌结构,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消费选择。 四、区域发展带动效应 该商业综合体的建成运营,将对万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维度带动作用。在经济层面,预计可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拉动商贸、餐饮、文旅等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城市功能层面,将完善区域交通组织,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场、优化周边路网等措施,缓解交通压力,同时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在民生层面,居民无需远行即可享受高品质购物、娱乐、餐饮服务,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作为万盛商业发展的新地标,宏恩财富广场将有效提升区域商业辐射力,助力万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5
-
万盛青年镇打造古韵灯廊 74盏仿古庭院灯映照堡堂文化
在推动乡村旅游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万盛经开区青年镇以“招商引资+文化赋能”为抓手,近期启动堡堂村仿古庭院灯安装工程。该项目通过74盏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路灯,串联起1.3公里乡村景观带,既完善了基础设施,也为即将建设的堡堂文化公园奠定美学基调,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农文旅产业联动的新载体。 一、古韵灯饰设计诠释地域文化内涵 青年镇此次安装的仿古庭院灯以“灯笼”为造型主体,采用沙铸铝材质灯杆与压力罩灯罩组合,通体呈现古铜色与乌黑色相间的色调。灯体表面精心雕刻的卷草纹、回形纹等传统纹样,灵感源自堡堂村现存明清建筑装饰元素。5米高的灯杆设计既满足道路照明需求,又通过遮光技术避免光污染,实现功能性与观赏性统一。据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灯具设计历经3轮方案修改,最终版本融合了当地出土汉代瓦当图案与近代农耕器具线条,旨在用光影语言讲述堡堂村六百年的垦荒拓土史。 二、工程覆盖三村惠及千余居民 照明线路以双星村民组为起点,经湛家村熊家平村民组、堡堂村陈家湾村民组延伸至老鸦井电视塔,形成环形景观走廊。沿线涉及4个自然村落,直接受益农户达320余户。在陈家湾段施工现场可见,工人采用分体式安装工艺,先以混凝土浇筑基础,再吊装预组装的灯杆组件,单盏灯具安装耗时约40分钟。项目严格执行乡村道路照明国家标准,灯距控制在18-20米区间,确保无照明死角。当地村民表示,以往夜间出行需携带手电筒,新路灯不仅解决安全隐患,其暖色调灯光更营造出温馨的归家氛围。 三、文化公园建设激活乡村记忆 仿古灯廊是青年镇堡堂文化公园建设的先导项目。规划显示,公园将围绕“农业文明展示区”“非遗工坊体验带”“生态休闲步道”三大板块,复原传统打谷场、水力碾坊等生产场景。其中核心展区将陈列上世纪六十年代堡堂村民开凿的引水渠实物,配合光影装置再现“战天斗地”的集体劳动场景。文旅部门透露,公园建成后可与现有猕猴桃种植基地、森林康养步道形成业态互补,预计年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逾200万元。 四、多维举措助推乡村振兴升级 万盛经开区近年将青年镇纳入“城乡融合示范带”重点建设区域,除文化景观打造外,同步推进三项配套工程:一是投资改建3公里登山步道,增设5处观景平台;二是对沿线28栋民宅实施外立面改造,统一采用青砖黛瓦的川东民居风格;三是开发“堡堂红苕粉”“古法竹编”等6类文创产品。统计显示,2023年青年镇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4%,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0.8天延长至1.5天。下一步,当地计划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推动堡堂精神与当代乡村振兴实践深度结合。
2025-08-15
-
万盛经开区投资14亿元升级16条旅游公路助推区域发展
为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万盛经开区近日启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投入14亿元对16条旅游公路实施扩宽改造。该项目涵盖新建及改造里程200公里,预计年内完成13条公路建设,剩余工程将于明年上半年全面竣工。此次升级将显著改善通往核心景区的交通网络,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工程概况与战略意义 万盛经开区作为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面临旅游旺季交通拥堵、部分路段通行能力不足等问题。此次改造工程聚焦青年—燕石公路、板辽湖环湖路等16条关键线路,其中青年—燕石公路拓宽至9.5米后,将实现重庆青年镇与贵州方向的快速联通,同时贯通板辽湖旅游环线,惠及沿线万余居民。其他改造路段如南天门风力发电场公路、丛林互通—黑山八角等,均为连接黑山谷、奥陶纪等4A级景区的核心通道,建成后将提升30%以上通行效率。 二、技术标准与民生效益 所有改造公路均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重点路段增设避险车道和智能交通设施。以龙鳞石海—奥陶纪公路为例,改造后弯道半径扩大至60米,并采用防滑沥青铺装,可降低雨季事故率。据测算,项目完工后,景区周边乡镇至核心景点平均通勤时间缩短至40分钟内,沿线农家乐、民宿等产业预计增收20%以上。此外,工程同步实施绿化带建设和噪声屏障安装,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三、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 该工程强化了万盛经开区与黔北地区的交通衔接,青年镇至贵州桐梓县车程将压缩至1小时,推动两地旅游资源整合。板辽湖环湖路改造后,将串联起沿线7个特色农业村,形成“交通+采摘+民宿”的复合型旅游带。南天门公路升级则直接服务于在建的风电项目,实现新能源开发与旅游观光的双重功能。 四、进度管理与质量监督 项目采用分段施工模式,关键节点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目前青年—燕石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80%,黑山谷片区3条公路正进行路面硬化。建设方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桥梁隧道等关键结构实施全程质量追踪,确保所有工程符合国家抗震防洪标准。 五、长效影响与发展预期 此次公路改造是万盛经开区“十四五”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与在建的渝黔高铁复线形成立体交通网。分析指出,项目全面投运后,区域年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50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超50亿元,为重庆南部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
2025-08-15
-
万盛经开区"三化"战略引领玻璃产业转型升级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年来,万盛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资源,推动玻璃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升级模式。目前,该产业已成为区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年产值突破30亿元,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5%,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一、高端化战略打开国际市场新空间 瞄准全球中高端市场需求,万盛经开区重点布局功能性玻璃细分领域。镀膜玻璃、节能中空玻璃等5类产品通过国际认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相关企业海外订单总额超千万元,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市场。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当地企业成功打破传统低端产能壁垒,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矩阵。 二、智能化改造重塑生产效能新标杆 累计投入6亿元实施的智能化升级项目成效显著。原片加工到成品仓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于2022年全面投用,生产线人工需求下降至原规模的5%,综合产能提升近5倍。智能视觉检测、自动化堆垛等技术的应用,使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3%以下。这种"减员增效"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三、绿色化实践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当地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2021年起实施的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每年减少碳排放4.6万吨;烟气余热发电系统可满足厂区30%的用电需求;边角料回收利用率达98%。这些措施合计节约标准煤1.77万吨,相关经验已纳入省级绿色制造典型案例。 四、产业链协同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万盛经开区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2023年新建的玻璃深加工产业园,实现从基础材料到终端产品的本地化供应。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降低了物流成本15%,缩短了研发转化周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08
-
万盛青年镇投资打造堡堂村民俗示范村 融合生态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年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投入200余万元对堡堂村进行民俗文化示范村建设。该项目以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景观改造、基础设施升级及历史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因地制宜规划 凸显民俗特色 堡堂村改造工程充分结合当地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在村道、墙体及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传统民俗元素。例如,利用空置墙面绘制农耕文化主题壁画,在入口区域设置仿古木质栅栏,并种植本土花卉植物,形成“一步一景”的生态景观带。同时,对村内明清时期遗留的石砌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强化历史文化氛围。 二、多元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青年镇通过财政拨款与社会资本协作,累计投入资金超200万元,重点提升道路硬化、排水系统及照明设施。新增的仿古路灯与青石板步道既满足功能性需求,又与村落整体风格相协调。此外,改造工程还建设了文化广场、非遗展示馆等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也为游客创造沉浸式体验环境。 三、文旅融合赋能 激发产业潜力 项目将民俗展示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农事体验、手工艺作坊等特色业态。村内闲置农房被改造为精品民宿,周边配套建设有机菜园和果园,形成“观光+采摘+住宿”产业链。据估算,示范村建成后年接待游客量预计提升30%,带动农产品销售及周边就业。 四、长效管理机制 保障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青年镇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村民参与共建制度。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参与民宿经营、导游服务等工作。同时建立环境维护基金,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生态修复与设施维护,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堡堂村已完成首期景观工程,二期文化体验区建设正在推进。该案例为重庆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或进一步拓展至周边村落,形成区域性文旅产业集群。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