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新加坡共建国际数据通道助力招商引资
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标志着国内首条点对点跨国数据通道进入实质应用阶段。该通道为重庆招商引资提供了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首批接入园区和企业已启动远程医疗、智慧教育等示范项目,推动两地信息通信领域深度合作。 一、国际数据通道正式投入运营 2023年9月,重庆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中新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营。这条通道是我国首个面向单一国家建设的点对点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具有低延时、高可靠的特点。通道开通后,两地数据传输效率提升显著,为跨境业务提供了稳定高效的网络保障。 二、首届合作论坛促成多项成果 11月下旬举办的专题论坛吸引了30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代表参加。论坛设置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重点探讨了数据通道应用推广、政策创新和双枢纽建设等议题。活动期间,7个重庆园区获得首批接入授牌,多家企业签署了通道租用协议和合作项目。 三、示范项目展现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14家两地企业成为通道首批用户,涵盖互联网科技、医疗健康、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这些企业开展的示范项目包括跨境远程会诊、在线教育资源共享等创新应用,验证了数据通道在促进跨境服务方面的价值。 四、持续完善通道服务体系 重庆大数据主管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通道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未来计划吸引更多行业企业接入,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服务等新业态,推动重庆与新加坡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30
-
【重庆招商】重庆精准施策破解民企融资瓶颈
重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和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有力支撑了招商引资与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当地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机构牵头实施专项活动,深入一线摸清民营企业融资难点,推出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方案,促进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有效流动。 一、专项活动聚焦融资堵点。重庆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机构于启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银行保险在行动"专项活动,组织全市逾八成银行保险机构深入生产一线。通过制度化、规模化实地走访,累计调研民营企业超2600家,覆盖近半数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全面掌握各行业、各发展阶段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融资瓶颈。该机制建立了常态化的政银企沟通渠道,为后续政策制定奠定实证基础。 二、金融服务体系针对性升级。调研结果显示,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集中于担保不足、信贷周期错配、传统信贷产品适配性低等方面。重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据此加速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超过80%的机构推出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针对科创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供应链核心企业配套"订单融资+履约保险"组合产品;开发"无还本续贷"工具缓解周转压力。部分银行设立专项审批通道,将小微贷款平均审批周期压缩30%以上。 三、信贷资源配置效能持续释放。随着专项活动深化,金融服务覆盖面与精准度显著提升。融资数据显示,重庆私人控股企业获贷规模同比增量超倍数增长,小微企业非贴现贷款增量同比涨幅超预期。信贷流向集中于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和新兴服务业三大领域,其中绿色制造、跨境电商产业链相关企业获贷同比增幅尤为突出。 四、长效机制筑牢发展根基。重庆推动建立"监管引导+机构主导+企业反馈"三位一体服务模式,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机构按月监测融资对接成效,引导机构建立授信"绿色通道"和限时办结机制。同时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动态数据库,对专精特新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配套差异化授信政策。保险机构同步深化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覆盖率提升,为银企融资合作提供增信保障。 重庆在强化风险管控前提下,通过系统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金融工具运用、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等综合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与获贷效率的双提升,为区域经济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
2025-07-30
-
【重庆招商】重庆高新区绿色债券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升级
重庆高新区通过获批20亿元绿色债券,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重点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与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这一创新融资模式将显著提升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速优质项目集聚。 一、全国首支生物医药绿色债券获批 重庆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支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的绿色债券,规模达20亿元。该债券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指引要求,资金专项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建设,标志着重庆在绿色金融支持特色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募投项目涵盖国家生物医药基地三期集约式厂房、集中供热能源中心等核心设施建设,同步配套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中心等环保设施。通过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升级,将有效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生产配套需求,形成"研发-生产-环保"一体化产业生态。 三、绿色金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庆高新区近年来持续强化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地位。此次绿色债券通过市场化融资手段,既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应用,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资金保障。 四、创新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债券发行方表示,将建立全流程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向绿色低碳项目。通过循环化改造,预计可提升园区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吸引更多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25-07-30
-
【重庆招商】智慧水务项目助力重庆高新区绿色发展
重庆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优质智慧水务项目,与中电建路桥集团及重庆市水投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该项目将围绕生态水利工程、智慧水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升级。 一、战略合作推动水资源产业创新发展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与中电建路桥集团、重庆市水投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组建水资源产业公司。中电建路桥集团作为全球基础设施服务商,将整合其在涉水领域的技术与全产业链优势;重庆市水投集团作为重庆市重点水利工程投建主体,将提供本地化水资源管理经验。新公司总部设立于重庆高新区直管园,重点开展智慧水务平台研发与应用,涵盖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修复等方向。 二、科技创新赋能智慧水务体系建设 合作项目将搭建智能化水务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水资源精准调度与污染防控。该平台建成后,可提升重庆高新区防洪排涝、水质监测等公共服务的响应效率,并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同步探索"城市水系统+数字孪生"模式,通过动态模拟优化供排水管网布局,助力科学城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协同服务成渝经济圈建设 此次合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实践。智慧水务平台的建设标准将兼顾重庆与四川地区的协同需求,未来可扩展应用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群。项目建成后预计形成示范效应,推动跨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为经济圈打造"无边界"水务管理系统积累经验。 四、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高质量发展 重庆高新区依托该项目加速培育环保科技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智慧水务产业链涵盖传感器制造、云计算服务等细分领域,与科学城现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互补。管委会将配套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合作企业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共同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2025-07-30
-
【重庆招商】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速 三大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重庆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进展,近日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此次签约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创新等领域,标志着科学城在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 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将在重庆高新区直管园设立资产公司,重点布局商品贸易、能源服务、交通配套及工程咨询四大业务。双方将合作推进骨干路网建设、科学设施打造及生态环境治理,并重点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园、智能智造产业园等核心片区,为科学城产业落地提供硬件支撑。 二、绿色低碳领域深化合作 重庆高新区与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达成协议,聚焦环保技术、新能源应用、智慧城市等方向。中煤科工计划设立子公司,通过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推动装配式建筑、绿色电力等示范项目落地,助力科学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加速构建 渝富集团联合重庆高新区等政企银多方成立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合作联盟,旨在整合产业链资源。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数字技术研发、企业孵化、资本运作等领域协同发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集群,为科学城注入创新动能。 此次系列合作通过引入头部企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实质性支撑。未来,重庆高新区将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实施。
2025-07-30
-
【重庆招商】西部科学城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 首批项目落地助力创新生态建设
重庆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与高校深度联动,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首批校地合作项目正式落地。中科院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大学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等标志性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科学城校地联合工作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庆高新区将依托校地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构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端人才集聚。 一、校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协同创新框架 为高效推进科学城建设,重庆市于年初成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4所在渝高校参与其中。该机制旨在打破资源壁垒,通过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推动高校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科学城目前已集聚115个研发机构,其中重庆师范大学牵头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庆高新区通过定期面对面征求高校意见,形成“需求对接—任务分解—项目落地”的闭环管理模式。 二、首批项目聚焦前沿领域与民生需求 落地项目涵盖基础研究、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中科院自然人群资源库已完成选址,将建成百万级生物样本库,为疾病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重庆大学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致力于探索物质微观瞬态变化,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聚焦精准医疗技术研发。这些项目均依托高校学科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科研—转化—应用”一体化链条。 三、创新生态圈加速资源要素集聚 重庆高新区以校地合作为抓手,推动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一方面支持重庆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发展,促进创业孵化与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科学城已初步形成“高校原始创新—企业技术攻关—园区产业化”的协同体系,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持续动能。 四、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未来重庆高新区将深化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功能,拓展合作高校范围,建立动态项目储备库。重点支持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推动科研设施共享,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科学城计划在三年内形成校地合作示范项目集群,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5-07-30
-
【重庆招商】QCM国际中心实验室落户重庆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重庆两江新区成功引进QCM国际中心实验室项目,标志着该区域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项目由中国与英国、西班牙、瑞典、希腊等多国合作共建,旨在打造全球首个QCM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储备库,推动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项目落地后将加速重庆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并为相关领域培养专业化人才。 一、QCM技术背景与战略意义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是一种纳克级精度的质量检测技术,其高灵敏度特性在药物研发、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国际中心实验室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QCM标准化研究与国际合作平台的空白。通过整合五国科研资源,该项目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强化重庆在两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地位。 二、国际合作与产学研协同模式 实验室由北京2030健康医学研究院、领辰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重庆)中心联合共建,采用“国际协同+产业转化”双轮驱动模式。合作方将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等环节展开深度协作,同时依托重庆两江新区的水土园区产业基础,形成从实验研究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链条。 三、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 项目落地后,重庆两江新区将重点布局QCM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应用。通过国际研讨会等平台,吸引全球顶尖专家参与民族医药创新研究。实验室计划联合高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链输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助力重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态。 四、技术应用前景与行业影响 QCM技术在环境监测、病毒检测等领域已展现潜力。国际中心实验室的成立,将加速其在精准医疗和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商业化进程。重庆两江新区通过该项目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枢纽功能,未来有望形成以QCM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生态,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端仪器装备制造业发展。
2025-07-30
-
【渝中区招商】渝中区多维度提升民生福祉助力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渝中区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强化社会保障、推动文教发展等举措,在持续改善民生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该区在招商引资与民生建设协同推进中,累计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扶持覆盖面,并创新性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互促共进的格局。 一、民生工程精准施策惠及基层 渝中区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近年来统筹资金推进加装电梯、消防设施升级等项目,同步增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便民健身场所等配套。在就业保障方面,通过"政策包+服务链"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并联合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残疾人、低保家庭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教育领域实施"双减"提质行动,全区中小学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部分学校试点开展AI编程、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医疗卫生系统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近年新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庆祝建党百年,渝中区对《新华日报》旧址等20处革命遗址实施保护性修缮,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多层覆盖 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救助机制,对重大疾病患者实行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至每人每月千元以上。住房保障方面推行"实物配租+货币补贴"双轨制,近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超10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惠及万余家庭。针对困境儿童实施"助学成长计划",通过学费减免、营养餐补助等方式实现就学零障碍。 四、智慧赋能提升民生服务效能 试点运行"城市大脑"民生板块,整合社保、医疗等12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在部分社区投用智能健康小屋,居民可自助完成血压检测等基础体检。文化领域建成数字图书馆体系,群众通过手机APP即可访问百万册电子资源。当前,渝中区正推进5G网络全域覆盖,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025-07-30
-
重庆"三零"服务助力小微企业降本增效 释放招商引资新动能
重庆通过实施低压用电"三零"服务,为2318户小微企业累计节省成本1.1亿元,显著优化了营商环境。这项政策是当地深化电力接入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简化流程、压缩时限、降低费用等系列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联合多部门出台《深化电力接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重点推出面向低压用电小微企业的"三零"服务: 1."零上门":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用电申请,由电网企业全程代办接入手续; 2."零审批":将低压小微企业办电环节精简至2个,取消行政审批流程; 3."零投资":对160千伏安/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由电网企业承担表前接电工程全部费用。 二、服务延伸与配套措施 针对10千伏非居民用户同步推出"三省"服务: 1.省力:高压用户办电环节压缩至4个,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2.省时:电网企业办理时限控制在20个工作日内; 3.省钱:对市级以上园区的10千伏工业项目,改由电网企业承担外线建设费用。 三、实施成效与社会效益 政策实施后取得显著效果: 1.办电效率提升:低压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较改革前缩短60%; 2.成本大幅降低:单户企业最高节省接电成本8万元; 3.覆盖范围扩大:政策惠及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小微企业。 四、后续规划与长效机制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表示将持续完善电力服务体系: 1.推进配电网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市户均停电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 2.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优化服务流程; 3.加强政企数据共享,推动电子证照在用电业务中的深度应用。 该政策通过系统性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相关经验已纳入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样本。
2025-07-30
-
【重庆招商】中新国际冷链贸易平台助力重庆打造西部海产品集散中心
重庆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中新国际冷链产品贸易平台,标志着西部地区海产品跨境直采通道的全面升级。该平台由新加坡企业与重庆供应链公司联合建设,将整合区块链技术、多式联运物流及跨境金融服务,为区域冷链产业提供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陆海新通道双向贸易平衡发展。 一、平台构建跨境冷链全链条服务体系 中新国际冷链产品贸易平台聚焦海产品贸易核心环节,通过连接境内外供应商与采购商,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与电子化合约签署。平台整合了包括国际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在内的第三方服务资源,可提供从原产地采购到终端配送的全程可视化服务。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平台依托区块链实现货物溯源、温控数据不可篡改,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输路径,预计将降低冷链物流货损率30%以上。 二、技术创新驱动贸易效率提升 该平台首创"冷链数字走廊"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运输环节的温湿度、震动等参数,确保三文鱼、龙虾等高附加值产品品质。在跨境支付领域,平台开发了智能结算系统,支持多种货币自动兑换与合规审核,结算周期从传统7天缩短至24小时内。特别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平台联合银行开发了存货质押融资产品,利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帮助贸易商提升授信额度。 三、强化陆海新通道双向物流协同 作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平台将重点优化重庆经广西北部湾至新加坡的海铁联运线路。通过整合中欧班列与东南亚航运资源,实现俄罗斯帝王蟹与马来西亚榴莲等商品的双向对流运输。测试数据显示,该模式可使整体物流时效提升18%,同时减少20%的空箱返程率。重庆两江新区已规划配套建设10万平方米的智能冷库集群,预计年处理跨境冷链货物量将突破50万吨。 四、促进区域农业国际化发展 平台建成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柑橘、火锅底料等特色农产品可通过新加坡枢纽直达东南亚市场。相关方透露,首批试点的忠县柑橘出口项目已获得新加坡最大连锁超市的年度采购协议。该平台还将引入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帮助西部农业企业对接全球高端市场。据测算,项目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带动川渝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约15亿元。 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强调,该平台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深化现代服务业合作共识的具体实践,未来将扩展至肉类、乳制品等更多品类,打造辐射亚欧的冷链物流数字枢纽。新加坡企业发展局表示,此举有助于强化新加坡作为亚太冷链中转站的地位,同时为东南亚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中国西部优质商品。
2025-07-3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