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以财政"三到位"机制赋能企业标准化建设
财政资金
所属地区:重庆-渝北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近年来,渝北区将标准化战略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财政政策精准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竞争,为招商引资构筑技术壁垒优势。该区构建起政策激励、资金保障、协同推进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助力企业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话语权,累计推动百余项标准研制,区域质量竞争力指数持续位居前列。
一、构建阶梯式奖励政策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渝北区针对不同层级标准制定实施差异化奖励: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可获得60万元补助,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补助40万元;主导国家标准的补助40万元,参与国家标准的补助30万元;行业及地方标准主导者补助20万元,参与者补助10万元。这种阶梯式激励显著提升了龙头企业参与高端标准竞争的积极性,中小微企业也在配套政策支持下逐步融入标准化体系。
二、建立全链条财政保障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2016年该区安排标准化专项经费280万元,形成标准研制、人才培育、工作推进的完整支持链条。其中210万元直接用于标准制定项目,40万元投入标准化工程师培训,30万元保障标准技术审查等基础工作。财政资金通过事前立项、事中监管、事后验收的闭环管理,确保每笔经费精准支持关键技术标准攻关。
三、创新部门协同机制破除标准转化障碍
建立由多部门组成的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分管领导牵头、业务科室落实的责任体系。该机制有效解决了标准制定中的跨部门协调问题,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动市场监管、经信、科技等部门形成合力,加速了15项行业标准的快速落地。通过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国际标准动态。
四、标准化建设成效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在财政政策持续支持下,渝北区企业近年在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主导制定了多项关键标准。这些标准成果直接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增长,使区域荣获"中国最具产业创新活力城区"称号。"诚信立渝北,质量赢天下"的城市精神通过标准实践得到充分彰显,形成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五、动态优化机制应对标准化新挑战
面对全球标准竞争新态势,该区正在研究扩大财政支持范围,拟将团体标准、企业联合标准纳入奖励范畴。同时探索建立标准实施效果后评估制度,对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标准项目给予追加奖励,推动标准化工作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这套"激励-保障-协同"的标准化推进模式,已成为渝北区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通过将财政资源精准配置到标准研制关键环节,不仅提升了企业市场话语权,更培育出一批掌握行业规则制定权的标杆企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