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概况
更多重庆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毗邻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五省,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人口3200万,面积8.24万平方公里。重庆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92年成为沿江开放城市,1997年成为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2007年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既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也是中国西部向东开放的前沿,在中国统筹东西及新世纪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重庆工业园区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顺利召开,会议认真回顾了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十年建设经验,表彰十年建设15个先进集体,131名先进个人,科学谋划新10年发展大计。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童小平副市长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及国家部委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重庆市形成了36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2+7+36"开发区平台体系,覆盖了37个区县,成为我国除上海、天津、浙江以外唯一的开发区塔型架构体系。
市长黄奇帆在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时表示,重庆开发区(园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先后经历了启动、培育、成长三个阶段,园区事业蒸蒸日上,现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都市风貌的展示窗口。一是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塔形开发区体系。二是开发区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三是开发区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四是逐步建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五是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六是开发区对工业乃至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黄奇帆强调,园区作为重庆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经过10年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努力实现“稳中求进”发展目标,确保重庆园区建设新10年发展开好局。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一小时经济圈”指以主城为核心,在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地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以重庆为中心,一小时之内交通可以到达的地方。“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打好“直辖牌”和“库区牌”的战略载体,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重庆计划用15年时间打造“1小时经济圈”,发展为西部最大城市群。昨日,全市经济工作会闭幕,市委书记汪洋在会上首次抛出“1小时经济圈”的概念。“1小时经济圈”涵盖我市23区县,预计10—15年后,经济圈将新增1000万城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全市80%以上的GDP在这个城市群中产生。
直辖市核心区带动率 重庆经济拉动力最低
“重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强,尤其是主城幅员面积小,属于‘小马拉大车’。”汪洋说,重庆主城对周边区县的拉动比率为1:57;而上海为1:6.8,北京为1:11,天津为1:4,换句话说,重庆的经济拉动力最低。
汪洋认为,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就主要体现在“1小时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上。汪书记表示,建设“1小时经济圈”,打造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是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平台。
1小时经济圈含23区县 形成西部最大城市群
据介绍,“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在交通1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西部地区最大城市群。
照初步构想,“1小时经济圈”由23个区县组成。这些区县包括:主城9区、长寿、合川、涪陵、永川、江津、万盛、璧山、綦江、荣昌、南川、大足、潼南、铜梁、武隆。
建3条城市快捷交通线 半径范围内1小时通达
1小时经济圈怎么建?市委市政府正在收集意见。要打造1小时经济圈,有政府官员建议进一步放宽道路收费政策,充分利用土地优势招商等。
要实现经济圈半径范围内1小时通达,基础设施当先行。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透露,我市正在积极筹备建成3条快捷交通线。这3条交通线分别是:上海—成都高速(经湖北利川—涪陵—主城)、重庆到万州城际高速列车、重庆到成都城际高速。这些项目均在争取纳入国家规划。
15年新增千万城镇人 经济圈占全市8成GDP
据介绍,“1小时经济圈”幅员面积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万人,接近全市的60%,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000万,城镇化率接近60%。据预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进城等一系列举措,10—15年后,“1小时经济圈”的地区GDP将超过全市的80%,集聚的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人,城镇化率达75%。
鼓励农民进城定居 重庆市拟推四大措施
市委书记汪洋透露,为消除农民变市民的制度性约束,我市正在考虑采取4项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全家进入城镇定居,促进农民变市民。
据悉,根据掌握的初步数据,我市共有600多万城市常住人口没有城市户籍,其中很多是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尽管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在农村仍有土地。
汪洋称,重庆市正在考虑通过为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提供廉价租房或给予住房补贴、提供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提供进城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引导有条件的进城农民自愿退出农村承包土地。
重庆渝东南地区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
渝东南是以黔江为核心的民族地区,随着渝怀铁路的开通发展会很快。包括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所辖区域,其中黔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黔江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斓,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黔江自然风光神秘怡人。境内山雄水秀,植被葱郁,野生动物繁多,一片净土恰似重庆的“后花园”。
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为重庆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绿岛,四围青山,其地震遗址保存得极为完整。干支流纵贯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风光优异卓绝,在黔江境内形成了两大原始峡谷,两大天生桥群以及间歇泉、温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观,令人叫绝。雄壮的武陵山奇峰异石,尚存的寺观或遗址折射出当年的宗教繁盛。此外还有仰头山森林公园、大板营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盖、石钟山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到2010年,黔江区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国民经济达到市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活水平富足化”的目标,建成发展迅速、布局合理、优势产业突出、城镇建设规范的少数民族明星区。使之成为重庆市的重要农副产品基地及加工基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重庆直辖市东南部,与湖北、贵州毗邻。位置处于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幅员面积3905.22平方公里。319国道穿过本县,至重庆市中心270公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3903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04年)。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 彭水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供观赏研究者达80余处,且多集中在汉葭、郁山两镇;青山绿水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门类齐全的自然景观,其风景名胜多集中在乌江、郁江和芙蓉江两岸。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极具开发价值。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东南重要门户。全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县,辖38个乡镇,人口84万,还有满、彝、回、黎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3.6%,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面有滩急浪高的乌江天险;东面有被喻为“土家族摇篮”的酉水河和古朴的民风民俗。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桃花源至龙潭古镇风景区令人 神往酉阳县境内交通畅达,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国道319线、326线从境内穿过成为重庆东南出渝至湖南的主要通道。乌江是酉阳连接外地的水上走廊,30万吨级的龚滩镇乌江码头,180吨的客货 轮从这里开往重庆、武汉、上海。纵横阡陌的乡村公路连接了全县38个乡镇。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与湖南、湖北、贵州毗邻,全县幅员面积2450.25平方公里。326国道和319国道贯穿全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 县境内风景秀丽,民族文化独特,景色宜人,是全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又属湘、黔、桂、渝、鄂相连的溶岩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与贵乐洞森林公园保护区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境内主要风景区有洪安边城、梅江河风光、妙泉湖、保安渔洞、川河奇观等。民族花灯艺术与花灯文化别具一格,闻名遐迩。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秀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的征程上,秀山人民乘西部大开发东风,发扬“诚信开放、实干创新”的人文精神,紧紧围绕重庆市委、市政府把“秀山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和中等城市”这一定位,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兴县、文化活县"战略,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成为渝东南经济强县和渝、鄂、湘、黔交汇地区的少数民族商贸中心,使秀山成为渝东南--武陵山区旅游中转地,综合经济实力领先周边县,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山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总人口51万人。 2009年沪(上海)渝(重庆)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石柱离重庆主城225公里,实现了2小时重庆、4小时成都,16小时上海,客源市场迅速拓展。石柱未来三至四年“四高(沪渝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丰石高速公路、梁黔高速公路)一铁(沪蓉高速铁路)一港(长江黄金水道西沱深水良港)”大交通体系逐步形成,石柱必将成为渝东交通枢纽。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850余家,其中产值2000万元的有4家,产值上1000万元的有10家。 销售上5000万元的有3家,销售上2000万元的有9家。多年来,全县始终坚持改革、管理、挖潜、创新、扶优扶强的方针,努力调整工业结构。 强化营销措施,拓展市场空间,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工业兴县"战略以来,工业经济得以呈快速、高效的恢复性发展。至2002年来,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9.1亿元,实现利润4700万元,新产品产值达到2078万元。全县三大产业的比例为:31.2:31.0:37.8,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的28%。 石柱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专家确认全县共有168个旅游资源单体,集原始森林、高山平湖、高原草场和民族风情于一体,其中以秦良玉墓、男女石柱、奇特的三教寺,万寿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龙河悬棺群,桥头湖,千野草场,银杏堂,大寨坎,大风堡,西沱古镇,龙骨寨和有万里长江第一街之称的西沱云梯街等较为著名,民间摆手舞、灯彩、灯舞、山歌等也具有深厚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同时,石柱民风纯朴,土家人热情好客。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850余家,其中产值2000万元的有4家,产值上1000万元的有10家。 销售上5000万元的有3家,销售上2000万元的有9家。多年来,全县始终坚持改革、管理、挖潜、创新、扶优扶强的方针,努力调整工业结构。 强化营销措施,拓展市场空间,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工业兴县"战略以来,工业经济得以呈快速、高效的恢复性发展。至2002年来,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9.1亿元,实现利润4700万元,新产品产值达到2078万元。全县三大产业的比例为:31.2:31.0:37.8,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的28%。
重庆渝东北地区
渝东北地区包括11个区县:万州、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开县、城口。
重庆市 “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中,渝东北地区是重要的一“翼”,地域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包含万州等11个区县,2005年常住人口852.38万。
渝东北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是:以城乡统筹为主线,围绕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三大功能定位,到2020年努力实现“五个加快、五个升级”两个五的发展目标。
渝东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心、两轴、五区”,至2020年,形成1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50个小城镇和600中心村的城镇—村庄体系;逐步建设成为以绿色农产品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山清水秀的国际黄金旅游带、水陆交通便捷的西部物流大通道、结构合理的国家级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水质优良的国家级淡水战略储备库、三峡水库的绿色生态屏障、重庆市的生态涵养区。
重庆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欢迎企业前来重庆投资兴业,享招商政策!咨询电话:400-162-2002
重庆产业园区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