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践行生态治水理念打造宜居城市样本
所属地区:重庆-璧山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近年来,璧山区将水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推行河长制、实施精准治污策略,成功实现璧南河从"黑臭水体"到"生态廊道"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区域生态环境,更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要竞争力,吸引众多绿色产业项目落户,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
一、系统性治污破解历史难题
2010年前,流经城区的璧南河因长期接纳生活污水和垃圾倾倒,水质恶化至劣Ⅴ类,沿岸居民窗户常年紧闭。治理工程启动后,当地创造性采用"四维联动"方案:上游建设截污管网38公里,中游清淤45万立方米,下游引入生态补水工程,同步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关键技术环节包括雨污分流改造、生态浮岛建设和沉水植物种植,形成完整的水体自净体系。
二、河长制激发长效管理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河长制试点地区,璧山建立"三级河长+民间河长"管理体系,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区级河长,统筹住建、环保、水利等部门成立联合指挥部。制度实施以来,累计开展跨区域协调会议26次,解决污水偷排、河道侵占等问题127件。创新推出的"河长巡河APP"实现问题实时上传、任务在线派发、结果电子归档,管理效率提升60%以上。
三、生态修复重塑城市空间
治理后的璧南河两岸建成12公里滨水步道、7处亲水平台和3个湿地公园,水体透明度从不足20厘米提升至1.5米,重现20余种本土鱼类。沿岸布局的科创园区引入环保企业43家,形成水处理设备产业集群。连续三年举办的"璧山生态节"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增长35%。
四、治理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璧山案例被纳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典型,其创立的"一河一档"动态管理系统在多个省市推广。当前实施的智慧水务二期工程,通过布设水质监测传感器、建立污染溯源模型,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沿河社区成立的护河志愿队发展成员2000余人,全民护水意识显著提升,河道投诉量同比下降92%。
如今的璧南河已成为城市会客厅,晨练的老人、写生的学生、洽谈的商务人士在此和谐共处。这种转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类似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治理样本。